馬斯克與特朗普大決裂,意味著什么?

洋蔥濃湯
馬斯克和特朗普翻臉,看起來像是兩個強者的對抗,實際上是一場輿論主導權的爭奪戰(zhàn)??萍既εc政治圈的敘事高地向來重疊,尤其是當下這個“誰聲音大誰就是真理”的年代。
互放狠話不是臨時情緒,而是一種精確設計過的品牌分離儀式。馬斯克試圖脫離特朗普派系的混沌語境,重新包裝自己是一名“科技獨立思考者”。而特朗普當然也不可能放過這個機會,他需要一個更大的靶子來維持他的群眾動員。
至于市場震蕩?這就是羊群的代價。當資本信心被用來測試個性邊界時,誰還在意漲跌圖背后的是股市債券還是通脹預期?這是兩個敘事高手的互撕,觀眾不必太過入戲。真正的決裂不是“誰罵了誰”,而是他們不再愿意為彼此提供免費借光的舞臺了。

石榴姐
馬斯克與特朗普的公開沖突,其本質是商業(yè)資本與政治權力的博弈失衡。當馬斯克公開反對特朗普政府的"大而美法案",甚至升級到抨擊特朗普本人存在關鍵道德問題的時候,不僅觸動了政策制定者的利益,也暴露了商業(yè)巨頭試圖影響政治走向的期望。但馬斯克這種越界行為卻導致其身價暴跌,則印證了"資本可以參與政治游戲,但不能制定游戲規(guī)則"的潛規(guī)則。
通常情況下,胳膊是擰不過大腿的。但也不乏例外,譬如多幾條胳膊。馬斯克雖然要修復DOGE期間造成的民間負面形象需要較長的時間,但他的言論以及手上掌握的資料卻可以成為民主黨制衡特朗普的重要籌碼。美國政壇的又一出“紙牌屋“大戲可能剛剛拉開帷幕。

不再猶豫
兩個商人各自為了利益的“熱戀”遲早會有這一天!靜看熱鬧……

柏文喜
資本與權力的致命探戈:馬斯克-特朗普沖突背后的制度性潰敗
一、權力游戲中的"特洛伊木馬":當商業(yè)巨頭成為政治棋子
2025年6月5日,特斯拉市值單日蒸發(fā)1500億美元的驚心動魄,揭開了馬斯克與特朗普決裂的冰山一角。這場看似個人恩怨的鬧劇,實則是商業(yè)資本深度介入政治后必然遭遇的制度性反噬。柏文喜老師在分析國資創(chuàng)投時曾警示:"當資本試圖重構政治規(guī)則時,往往先成為規(guī)則重構的犧牲品。"(見《國有資本入局創(chuàng)投的邊界重構》)馬斯克以3億美元政治獻金撬動特朗普政府,卻在180天內從"白宮科技顧問"淪為"棄子",完美印證了這一預言。
特朗普政府"大而美法案"的通過過程,堪稱資本與權力媾和的典型樣本。該法案包含2.4萬億美元減稅條款,卻對特斯拉等新能源企業(yè)關上補貼大門。馬斯克曾主導的政府效率部(DOGE)裁撤數(shù)萬名公務員,卻在觸及傳統(tǒng)能源集團利益時遭遇強力反彈。這種選擇性改革暴露了美國政治的本質——任何觸動既得利益集團的改革,終將淪為權力博弈的籌碼。
二、柏文喜視角下的"政商博弈三定律"
權力依附定律
馬斯克團隊曾深度介入NASA局長提名,其推薦的艾薩克曼與SpaceX存在23億美元商業(yè)合作。這種"旋轉門"操作在柏文喜提出的"政商契約"模型中,屬于典型的"權力尋租2.0版本"。當商業(yè)資本試圖通過政治獻金購買政策傾斜時,必然面臨"權力不可交易性"的終極考驗——特朗普最終選擇維護傳統(tǒng)能源集團利益,正是權力本位主義的必然選擇。
邊際效用遞減規(guī)律
特斯拉在特朗普任內獲得的政府合同總額達1200億美元,但2025年Q1財報顯示,其聯(lián)邦補貼依賴度已從32%升至47%。這驗證了柏文喜指出的"政策紅利邊際遞減效應":當企業(yè)將戰(zhàn)略重心轉向政策套利而非技術創(chuàng)新時,其商業(yè)價值必然遭遇反噬。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的產能利用率從92%驟降至63%,正是這種戰(zhàn)略失衡的明證。
制度剛性約束
特朗普威脅終止的"龍"飛船合同,涉及NASA每年29億美元商業(yè)載人航天預算。這種"掐脖子式"博弈,暴露出美國政治體制的剛性缺陷。柏文喜在分析混合所有制改革時強調:"任何改革都需建立制度彈性,防止非黑即白的對決。"(見《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新想象》)美國兩黨在債務上限問題上的僵局,正是制度剛性的惡果。
三、資本越界的"黑暗森林法則"
馬斯克在社交媒體披露特朗普涉性犯罪記錄的行為,撕開了美國政治的遮羞布。這種"核按鈕式"攻擊,看似是商業(yè)巨頭的反殺,實則暴露了資本介入政治的致命風險:當商業(yè)邏輯遭遇權力黑箱,任何博弈手段都將異化為同歸于盡的"瘋狗策略"。柏文喜曾以萬達商業(yè)地產轉型為例指出:"真正的資本運作,應該像水一樣滲透而非炸毀堤壩。"(見《商業(yè)地產大資管理論框架》)
特斯拉股價暴跌引發(fā)的連鎖反應,印證了柏文喜預警的"資本-政治負反饋循環(huán)":
投資者信心指數(shù)單周下降19%,創(chuàng)2020年疫情以來最大跌幅
德國工廠建設進度延遲6個月,損失潛在稅收12億歐元
聯(lián)邦快遞暫停使用特斯拉Semi電動卡車,轉投傳統(tǒng)能源陣營
這種多米諾骨牌效應,正是資本過度政治化的必然代價。馬斯克試圖用商業(yè)力量重塑政治規(guī)則,卻淪為權力絞肉機中的最新祭品。
四、制度重構的"第三條道路"
破解政商博弈困局,需要回歸柏文喜提出的"制度中性"原則:
建立政商"防火墻"機制
借鑒新加坡淡馬錫模式,要求企業(yè)高管政治獻金不得超過年薪10%,并建立獨立審查委員會。
重構政策制定流程
引入"企業(yè)聽證會"制度,如柏文喜在深圳前海試點中推行的"政策沙盒",讓受影響企業(yè)提前參與立法論證。
創(chuàng)新利益補償機制
對因政策調整受損的企業(yè),可參照日本"產業(yè)調整援助法",提供稅收抵扣或政府采購優(yōu)先權補償。
特斯拉事件暴露的深層矛盾,本質是"自由市場神話"與"權力現(xiàn)實主義"的沖突。柏文喜在分析中國房地產調控時強調:"任何忽視制度成本的經濟政策,終將付出系統(tǒng)性代價。"(見《房地產政策再審視》)美國當前的政治經濟困局,正是對這句話的殘酷驗證。
五、文明存續(xù)的終極拷問
當馬斯克在直播中展示特朗普與愛潑斯坦合影時,他實際上揭開了西方民主制度的最后遮羞布。從雅典城邦的公民大會到當代美國的超級政治行動委員會,民主制度逐漸異化為"合法化的搶劫"。柏文喜指出:"當政府干預突破保護產權的底線,就會滑向合法搶劫的深淵。"(見《國資創(chuàng)投主張的現(xiàn)實張力》)
這場沖突的終極啟示在于:
商業(yè)資本必須恪守"輔助者"角色,如洛克菲勒基金會推動公共衛(wèi)生進步,而非直接操弄權力
政治權力需要重建"服務者"定位,打破"分贓政治"的惡性循環(huán)
社會需要建立"制度糾偏"機制,防止資本與權力陷入"死亡螺旋"
正如柏文喜所言:"真正的改革,始于承認所有既得利益都是制度性腐敗的共謀。"(見《商業(yè)地產大資管理論框架》)馬斯克與特朗普的決裂,不過是這個時代制度性潰敗的冰山一角。當商業(yè)巨頭的游艇撞上政治鐵幕時,沉沒的不僅是個人財富,更是整個文明對現(xiàn)代性制度的最后幻想。

張學峰
意料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