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美聯儲被審計,美國和全球金融市場將遭受何種沖擊?

古妙菡
自從特朗普上來之后,其與馬斯克一起推進的縮減政府規(guī)模計劃已經開始施行。目前我們能看到他們已經對美國很多政府機關開始“動刀子”。但是刀子動到美聯儲頭上這還是讓大家大為驚訝的,美聯儲作為美國經濟的中心機構,應該是不受總統控制的,這才能保證美國金融系統的獨立性。如果馬斯克動刀子真動到美聯儲頭上,而且沒有人能及時阻止這一行為的話,這將對美國經濟和金融,乃至全球金融市場產生極為重大的影響。

張學峰
央行政策的獨立性應該堅守并受到尊重,同時,央行是國家管理和調控經濟的一個職能部門,不能孤立于政府經濟運行的系統政策之外,而是要與政府緊密的協調配合,相輔相成。美聯儲主席與美國總統的主張背道而馳,孤注一擲的堅持自己一個部門的政策取向,這不符合宏觀調控的一致性要求。美聯儲應該與美國政府積極配合,支持總統的政策主張,必要時可以犧牲本部門的利益以顧全大局,這是上策。

柏文喜
美聯儲的獨立性與透明度之爭:馬斯克審計風暴下的全球金融秩序重構
當埃隆·馬斯克在保守派政治行動會議上宣布“正考慮審計美聯儲”時,這場看似技術性的財務審查提議,實則是美國政治經濟權力結構深層變革的沖鋒號。作為特朗普政府“政府效率部”(DOGE)的負責人,馬斯克以“透明度革命”之名,將矛頭直指美聯儲這個全球金融體系的中樞神經。這場審計風暴不僅挑戰(zhàn)了美聯儲百年來的獨立性傳統,更可能引發(fā)美元信用體系的重估與全球資本流動的范式轉移。
一、權力重構:從“獨立央行”到“透明化靶標”
美聯儲自1913年成立以來,始終以“貨幣政策獨立性”為立身之本。其決策機制通過隔絕短期政治壓力,確保利率政策服務于長期經濟穩(wěn)定。但馬斯克的審計倡議,本質上是將這一傳統置于“全民監(jiān)督”的顯微鏡下。他提出的審計范圍遠超當前年度財務報表審查,直指利率決策投票記錄、緊急貸款對象等核心機密。這種要求與特朗普政府削減政府規(guī)模的戰(zhàn)略形成共振——自2025年特朗普第二任期啟動以來,“政府效率部”已推動聯邦機構裁員23%,而美聯儲成為最新標靶。
審計提議的激進性在于其制度顛覆潛力。若美聯儲被迫公開緊急貸款明細(如2008年金融危機期間對高盛的援助),可能暴露“大而不能倒”金融機構與央行的隱秘關聯,動搖市場對公平性的信任。更危險的是,馬斯克暗示由前眾議員羅恩·保羅主導審計,此人長期主張廢除美聯儲,其介入可能使技術性審計演變?yōu)橐庾R形態(tài)清算。
二、黃金審計:美元信用體系的“釜底抽薪”
馬斯克同步發(fā)起的諾克斯堡黃金儲備審計,則是另一記重拳。他公開質疑美國宣稱的8133噸黃金儲備真實性,要求實地核查金庫。這一舉動觸及美元霸權的根基——自1971年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后,美元雖與黃金脫鉤,但美國黃金儲備量仍是支撐其貨幣信用的心理錨點。
歷史數據顯示,美國黃金儲備審計存在顯著漏洞:1974年國會審計發(fā)現諾克斯堡黃金賬實差異達1.2%,2017年財政部拒絕德國復查其寄存黃金的要求。若馬斯克團隊發(fā)現儲備短缺,可能觸發(fā)全球央行對美元儲備資產的信任危機。德意志銀行分析師指出,10%的黃金儲備缺口就足以導致金價飆升40%,并加速各國央行外匯儲備去美元化。
三、獨立性與透明度的百年悖論
美聯儲主席鮑威爾的憂慮揭示了問題的復雜性:審計可能打開政治干預貨幣政策的潘多拉魔盒。當前美聯儲每年接受第三方審計機構普華永道的財務報表審查,但其政策決策過程受《聯邦儲備法》保護。馬斯克要求的“全面透明化”一旦實施,議員可能借審計報告施壓利率決策,例如要求降低利率以討好選民,這將摧毀央行“逆周期調節(jié)”的功能。
但支持者認為,美聯儲的“暗箱操作”已造成系統性風險。2024年美聯儲因激進加息虧損1500億美元,卻通過會計手段將損失轉移至財政部,實質由納稅人承擔。這種隱蔽的財政貨幣化操作,正是審計派指控的“不透明惡果”。如何在公眾知情權與政策獨立性間取得平衡,成為制度設計的終極難題。
四、市場巨震:從美元焦慮到加密資產崛起
金融市場的反應驗證了審計提議的破壞力。消息公布后,比特幣24小時內暴漲12%,黃金期貨突破2500美元/盎司,而美元指數下跌0.8%。這種資本遷徙的邏輯在于:審計可能暴露美聯儲資產負債表的風險敞口,例如持有的大量MBS(抵押貸款支持證券)在房地產下行周期中的貶值壓力。
更深遠的影響在于貨幣信用體系的重構。加密貨幣交易員戈登·格蘭特指出,若審計證實美聯儲存在系統性治理缺陷,可能催生美元的“明斯基時刻”——投資者集體拋售美元資產,轉向比特幣的“數字黃金”和代幣化黃金等替代品。這種轉變已在局部顯現:2025年1月,全球央行黃金凈購買量同比增加37%,而美債海外持有量降至2006年以來最低水平。
五、全球金融秩序的鏈式反應
美聯儲審計風波的影響早已超越美國國界。作為全球60%外匯交易和40%跨境貸款的結算貨幣,美元的信用波動將引發(fā)三重沖擊波:
1. 新興市場債務危機
若美元因審計動蕩升值,以美元計價的外債償還壓力將加劇。國際金融協會測算,美元指數每上漲1%,新興市場企業(yè)違約率增加0.3%。
2. 歐元與人民幣的機遇窗口
歐洲央行已啟動“數字歐元”試點,試圖填補美元信用收縮的真空;而人民幣在SWIFT結算份額升至4.1%,創(chuàng)歷史新高,中國正通過金磚國家新開發(fā)銀行擴大本幣結算。
3. 加密貨幣監(jiān)管博弈升級
美國SEC迫于資本外流壓力,可能加速批準比特幣ETF,試圖將加密資產納入監(jiān)管框架以維持金融主導權。但馬斯克旗下xAI公司推動的分布式金融協議,正在挑戰(zhàn)傳統監(jiān)管邊界。
結語:在毀滅與重建之間
馬斯克的審計倡議,恰似投向美聯儲這座“金融神殿”的解剖刀。無論結果如何,這場運動已揭示舊秩序的脆弱性:當全球35%的國債收益率由美聯儲資產負債表的擴張支撐時,任何透明化努力都可能成為戳破泡沫的鋼針。但歷史的辯證法告訴我們,毀滅性批判往往孕育著建設性重構——或許只有當美聯儲走下神壇,人類才能建立更公平、更具韌性的貨幣體系。這場始于馬里蘭州會議室的審計風暴,終將改寫21世紀的金融史詩。

馬來亞
埃隆·馬斯克公開表示考慮對美聯儲進行審計,這一舉動可能會對美國乃至全球的金融市場產生重大影響。盡管美聯儲通常被視為獨立于政治之外,但馬斯克的言論引發(fā)了公眾對于美聯儲未來可能面臨的審查和變化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