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鞋風復燃:耐克“閃電倒鉤”被炒到3萬多一雙

王長樂
自新疆棉時間發(fā)生以來,國潮產(chǎn)品就成了大家關注的熱點,而炒鞋客這個群體也越來越龐大,不僅對國產(chǎn)品牌大肆進購,也將觸角伸向了海外頭部品牌。
這些代工廠有著很大的規(guī)模效應,不僅單位產(chǎn)出的成本低,還能合理優(yōu)化產(chǎn)能配置,使得空間地理布局和上下游產(chǎn)業(yè)協(xié)同上有更大的進步;而對于品牌制造商來說,增加產(chǎn)品的科技含量,豐富其功能屬性,才能構筑起自己品牌的護城河。

Chloe Zhao
10 年前炒股、3年前炒幣、今天炒鞋,為了奇高的利潤,無論是血氣方剛的年輕人,還是投機倒把的生意人,如今都擠破腦袋想進入炒鞋圈。鞋子已經(jīng)不是鞋子,它甚至早已變成了一個金融產(chǎn)品:不少APP推出了行情圖、買賣實時報價等信息,更有甚者根據(jù)24小時交易額編制了炒鞋三大指數(shù):“AJ指數(shù)”、“耐克指數(shù)”和“阿迪達斯指數(shù)”。炒鞋者買到鞋只是第一步,用什么價格拋出球鞋,在什么平臺上交易最好,鞋的買進買出跟股票一樣,有著眾多講究。
“鞋圈有風險,入市需謹慎?!币粋€東西到底是否能用來像炒股一樣炒、不斷的吹捧,還是需要看它本身的基礎價值。無論是買房還是買股票,都能擁有一定價值的物品或權利。而炒鞋呢?相當于買了一堆成本幾百塊錢不到的布和橡膠。事實上,這種價格泡沫隨時可被戳破。例如,炒鞋人的投機行為,使得鞋價劇烈波動;如果平臺出現(xiàn)問題,炒鞋者可能面臨鞋財兩空的慘狀,等等。
從行為經(jīng)濟學理論上來講,在投資上,一家公司的股價或者房地產(chǎn)行情如果長期上揚,投資者可能表現(xiàn)為“熱手謬誤”,認為股價或房價的走勢會持續(xù),“買漲不買跌”。然而,這就是導致雷曼兄弟、貝爾斯登等華爾街著名投行倒閉的原因。大量普通人為了眼前的利益,放棄炒股炒幣,加入炒鞋市場,一旦泡沫支離破碎,大資本、莊家收割韭菜時,結局必是一地雞毛。一方面,廣大消費者需保持理性,鞋企應該以身作則、積極引導;另一方面,炒鞋熱度已久,還需監(jiān)管方“該出手時就出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