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蒂爾的逆反策略
????這句話出自于一位一直都靠競爭發(fā)跡的人之口,十分不尋常。離我們聊天的地方僅僅10碼遠(約9.14米),擺著兩副國際象棋的棋具。它們不是收藏家的雕琢繁復的裝飾性藏品,而是大師級棋手所必須使用的斯湯頓(Staunton)棋盤,棋盤邊上的計時器還在走時。
????然而,貶低競爭是蒂爾新書的中心主題。他斷言,“資本主義與競爭是對立的”,因為“在完全競爭條件下,所有的利潤都競爭沒了?!彼麆窀鎰?chuàng)業(yè)者尋求壟斷,總結說:“所有快樂的公司各不相同:它們都是通過解決某一個特殊問題而獲得一種壟斷。所有失敗的企業(yè)都是相同的:他們沒能逃脫競爭?!?/p>
????作為經常與蒂爾合作的投資者和朋友,安德森說他只同意蒂爾所說的“一半內容”。蒂爾批評競爭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安德森說:“你應該做一些沒有人與你競爭的事情,他這點沒錯。但他錯的地方是,如果是一個好的想法,肯定會有其他人去做。那該怎么辦?你會放棄嗎?這可不行,你應該去競爭?!?/p>
????安德森充分肯定了蒂爾對硅谷文化的積極影響。他說:“在蒂爾身邊,你很難不去想:‘我必須得再聰明點?!彼f道?!耙徽劦秸軐W、歷史、政治和人類命運,蒂爾就讓討論的檔次提升了很多。在他之前,沒有多少人思考這些話題。人們只是在想:‘新一代的芯片出了嗎?’”
????1967年10月,蒂爾出生在聯(lián)邦德國的法蘭克福,他是一位有天才的“外來者”:父親是一位工程師,因為工作需要而經常搬家—全家搬到美洲、再到非洲、又搬回來—這讓蒂爾換過7所小學。1977年蒂爾10歲時,全家在洛杉磯灣區(qū)(Bay Area)扎下了根。
????蒂爾6歲時開始下國際象棋,12歲時,他在全美13歲以下級別里排名第7位。(他直到30多歲時還在參加國際象棋錦標賽,至今仍然在網上玩5分鐘一局的“閃電快棋”。)他的數(shù)學也很好,在讀圣馬特奧(San Mateo)的公立學校時,他在一次全加州的數(shù)學統(tǒng)考中名列第一。
????高中時,蒂爾推崇總統(tǒng)羅納德·里根(Ronald Reagan)的樂觀和反共產主義,里根給他的感覺“就像是在所有事情上都找到了答案,而且都是正確的答案”。
????1985年,他進入斯坦福大學讀大一,這所學校正在抵制一個設立里根圖書館(Reagan Library)的機會。此外,它還在調整傳統(tǒng)的“偉大著作”(Great Books)課程,準備包容當時方興未艾的多元文化批評。蒂爾反對“政治正確”化,1987年,他與別人合辦了《斯坦福評論》(Stanford Review)—一本兼具保守派和自由派觀點的期刊—并且擔任第一任總編。
????在大學里,蒂爾被當時在斯坦福任教的法國人類學哲學家勒內·吉拉爾(René Girard)的學說深深吸引。吉拉爾寫了很多文章,討論他所謂的“模仿欲望”的概念,即我們的潛意識傾向于與鄰居的意愿保持一致。在吉拉爾看來,模仿引發(fā)了競爭,競爭也引發(fā)了模仿。
????蒂爾天生是一位逆反者,后來又做過對沖基金經理、創(chuàng)業(yè)者和風險投資家—這些崗位都要求具備杜絕從眾心態(tài)、回避市場泡沫、抓住被人忽視的機遇的能力。在蒂爾看來,吉拉爾對于人類無意識模仿他人的強迫癥的分析非常具有說服力?!皩τ诙嗄陙砦覍で笞约翰煌谒说乃刑刭|來說,這是一個強大的思考方式。”蒂爾說。
????現(xiàn)在,蒂爾又找出了自己在大學時深受吉拉爾吸引的更加個性化的原因:他本人對周圍人的無意識模仿。蒂爾被動地在大學畢業(yè)后念了斯坦福大學法學院(Stanford Law School),然后又去了位于紐約的蘇利文克倫威爾律師事務所(Sullivan & Cromwell),擔任一名年輕的非訴訟律師。到那里做這個職務,職業(yè)就快到盡頭了。回想在律師事務所的時光,蒂爾說:“這是我人生中最不快樂的時期,它持續(xù)了七個月零三天?!痹谀抢铮洑v了一次“25歲危機”,對自己接受的高等教育產生了不信任。他說:“我喜歡法學院,但是我沒能多問問自己,為什么要干這行?,F(xiàn)在回想起來,是我當時太要強了?!?/p>
????離開律師事務所后,蒂爾在瑞士信貸集團(Credit Suisse)下面的金融產品部(CS Financial Products)做一名衍生品交易員。他說,這個工作更對他的口味,但是它仍然有一種“受追蹤的性質”,感覺不好。
????1994年的圣誕節(jié)前后,蒂爾在看望西海岸的家人時,見到了自己的大學朋友里德·霍夫曼。盡管霍夫曼認為蒂爾在斯坦福時是“極端右翼分子”,而他自稱那時是一位社會主義者,兩人還是成為了密友,在爭論哲學、道德和政治問題時都很看高對方的智識。
????霍夫曼曾經立志當一位哲學教授,著書立說,成為一名公共知識分子,然而后來他改變了自己的計劃。他在一次采訪中說:“歸納一下公知能對創(chuàng)造媒體受眾做些什么,你會發(fā)現(xiàn)也就是書籍和散文而已。我發(fā)現(xiàn),你是可以創(chuàng)辦一家擁有公知影響的軟件公司的?!彼忉屨f,這些公司還有“商業(yè)模式的優(yōu)點”,有利于一個人“做一些經濟上的事情”,也就是賺錢。
????蒂爾回憶這次會面:“我們考慮了各種各樣能創(chuàng)辦的科技公司,我們感到,這里正在發(fā)生重要的事情,我們就應該在這里嘗試做一點什么?!彼f的這里就是指硅谷。1996年年初,蒂爾做出了重大轉變,離開紐約來到門洛帕克(Menlo Park)。他從親朋好友那里籌得100萬美元,開辦了自己的對沖基金蒂爾資本公司(Thiel Capital)。一年后,蒂爾遇到了當時21歲的盧克·諾塞克(Luke Nosek)。諾塞克剛剛離開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UIUC),追隨馬克·安德森的腳步來到硅谷。他希望推出一個網頁日歷,向蒂爾咨詢有關融資的事情。令他驚訝的是,蒂爾提出從自己的基金里面給他投資10萬美元,并且真的投錢了。
????這家公司后來倒閉,諾塞克因為虧掉了蒂爾的錢而充滿內疚?!拔蚁耄骸彀?,我的朋友。他給我投資了?!?/p>
????諾塞克的朋友、另一位UIUC的程序員馬克斯·列夫欽(Max Levchin),請諾塞克把自己介紹給蒂爾,以推銷自己的做加密業(yè)務的Fieldlink公司的創(chuàng)意。諾塞克此時仍然不好意思跟蒂爾說話,所以列夫欽繞過了他。一次,蒂爾到斯坦福發(fā)表講話,列夫欽在講話之后跟他接上了頭。蒂爾喜歡他的創(chuàng)意,并且提出成為聯(lián)合創(chuàng)始人。接著,他和列夫欽又邀請諾塞克加盟。
????諾塞克說:“這就是蒂爾了不起的地方,他看重友誼,這永恒的東西。我曾經想:‘唉,我曾經把事情搞砸了。’但是他覺得沒有關系。他不喜歡這樣,他也生氣,但是他覺得沒有關系?!盕ieldlink數(shù)次改變業(yè)務方向,名字也換了兩次,最后成為了貝寶。在挑選團隊成員時,蒂爾和列夫欽只招入他們倆當中至少有一位對其非常了解的人。蒂爾說服里德·霍夫曼擔任董事,還挖來了戴維·薩克斯擔任首席運營官。薩克斯曾經在蒂爾之后擔任了幾年的《斯坦福評論》的總編。
????薩克斯在一封電子郵件中寫道:“蒂爾從來不是一位過問細節(jié)的運營人員。但是他有一種技巧,能找出所有重大的戰(zhàn)略問題,并且找準方向?!彼貞浾f,2000年3月,貝寶正在進行一輪1億美元的融資。大多數(shù)人被互聯(lián)網泡沫沖昏了頭,堅持不發(fā)標,非要等待更加優(yōu)惠的條件。薩克斯繼續(xù)說道:“蒂爾催著大伙兒把這輪融資完成了。幾天后市場崩潰,要是我們當時多等一周,公司就完了。”2002年,eBay以15億美元的價格收購了貝寶,蒂爾拿到了大約5,500萬美元。他開始籌劃自己的第二次創(chuàng)業(yè),包括三個子計劃:重開對沖基金,成為一位風險投資家,以及創(chuàng)辦一家新的估值上10億美元的公司。2003年,正當準備第二幕創(chuàng)業(yè)大戲之時,蒂爾遭遇了一件尷尬事。他告訴一些朋友和同事,自己是同性戀。消息迅速傳開。蒂爾帶著幾分惱怒說:“在當今社會里,一些人仍然覺得這是一件特別重大也特別有趣的事情?!?/p>
????一些批評人士指出,蒂爾公開自己的同性戀身份暴露了他早年某些著作的虛偽。在辦《斯坦福評論》期間,他一直對“身份政治”持高度的懷疑態(tài)度。1995年,他和薩克斯出版了一本名叫《多元性謎團》(Diversity Myth)的書。他們在書中稱,在校園里,“那些抱怨壓迫的人通常并沒有親身經歷過壓迫?!睍杏幸欢挝淖至钊瞬话玻麄?yōu)橐晃环上档膶W生朋友辯護。這位學生在1992年到一位同性戀學生的宿舍外面高喊反同性戀的言論,以抗議校園演講規(guī)定。事后無論在正式場合,還是在私下里,這位法律系的學生都受到了近乎眾口一詞的斥責。兩位作者認為,與他的冒犯相比,這樣的斥責過當了。